致谢
下面的老师对我的关心是没有条件的、他们对我的评论和意见一般是客观的:
- Geoffrey Ye Li (李烨) 教授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IEEE会士,我的博士后导师)
- 这是一位和蔼可亲、认真负责、热爱纯粹的学术、且专业水平极高的老师。他很喜欢跟学生讨论学术,分享他的研究经验,并教导学生做有用的研究。他是一位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的导师。他对我确立长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
- Vincent Tan教授 (我的博士后导师)
- 这是一位心地善良、认真负责、乐于助人、活力四射、专业水平极高的老师。他对我帮助很多;他对学生的关心是无私的。他教我怎么规范地写作(怎样正确组织行文结构、怎样正确使用数学符号)以及怎么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什么时候可以或者不可以署名别人的论文)。
- Xiaobo Li教授 (我的博士论文指导委员会成员)
- 这也是一位心地善良、认真负责、乐于助人、专业水平极高的老师。跟他交谈简直是如沐春风、温暖四溢:他的每句话都透着对学生的鼓励和关怀。他在我博士论文写作和修改期间给了我很多专业和耐心的指导。
- 何建华教授 (我的硕士论文导师)
- 这是一位和蔼可亲、关心学生的老师。他鼓励我攻读博士学位;没有他的鼓励和支持,我现在肯定不是博士。何老师对我有知遇和推举之恩。
我的价值观
- 负责
- 我会认真履行我的每一项责任和义务,扮演好我的每一个角色。我从不抱怨和逃避那些我所应该做的事。作为学生,我会学好每一门课。作为博士,我会认真阅读书籍和文献并积极做有意义的科学研究。作为儿子,我会尊重和认真听取父母给我的每一条建议,虽然我不一定会照做,因为父母也会犯错。作为朋友,我会尽我最大的能力为兄弟们排忧解难,我想让他们相信我是一个靠谱的人。作为一个审稿人,我认真阅读每一份提交的论文并及时给出详细且专业的审稿意见。
- 托付给我的事,你大可放心,不会有问题的。 (但是我从一开始没答应的事除外。)
- 如果你发给我的消息(微信和邮件等)我很久没有回复,那么只有四种情况:我在睡觉,我断网了,我在忙其他更重要且不能被打断的事,我正在上天堂或者下地狱的路上。
- 一般情况下,微信10分钟以内必有回复,邮件30分钟以内必有回复。如果没回,你再发,可能当时我看到了,又干了啥其它事,忘掉了。
- 群发的信息除外,垃圾信息和垃圾邮件除外,实在是跟我100杆子打不着的事除外,还有其他我暂时想不到但是有可能我不会回信息的极端情况除外。
- 真诚
- 我知道“三缄其口”,“闪转腾挪”,“走着看”,“玩套路”是当代人“聪明伶俐”、“情商高”、和“会说话”的体现。但是我一般不会这么做,我选择真诚的表达我的内心想法,因为这样有助于帮别人采取对他(/她)们最有利的行动。
- 我认为海瑞是个内心真诚且情商很高的人,因为他共的是天下苍生的情,而不是领导的情,共的是天下苍生的理,而不是领导的理,他在乎的是社稷百姓的利益,而不是领导和自己的利益。我个人认为这是情商的最高级别: 即对公序良俗的维护和对九州万方的牵挂。当现在的我们,不再相信规则可以战胜潜规则、不再相信好人有好报、不再相信真诚可以战胜套路、不再相信理想可以战胜私欲、不再相信真理可以战胜待遇、不再相信大师可以战胜大官、不再相信学术研究有区别于政治斗争的时候,海瑞的那种单纯和真诚、较真和实干,或许是我们心底唯一可以留存的慰藉。
- 善良
- 人之区别于机器在于人有情感。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个人风格、个人爱好和个人选择,除非他(/她)们在违法违规。我从不有意做让别人尴尬或为难的事。
- 如果我请你帮忙的事让你觉得为难,请直接告诉我。我不会计较的,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会有难言之隐。
- 乐于助人
- 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功德。
- 当我决定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不会附带任何条件和也不会期待任何回报。我只希望善良和仁厚是可以被后来之人相信和传承的。如果没人再相信这些公序良俗的纯粹,那我们这一代人多么可悲—中华民族的伟大传承啊!
- 聪明和智慧
- 人是社会人,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学着跟别人打交道很重要。我会认真分析别人的意图和真实想法并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尊重和理解TA们。
- 不要试着跟我玩套路,因为我能很快的知道你想干什么或者你想从我这得到什么,虽然我大多时候会假装没明白。本着“吃亏是福”和“不与人争”的原则,我大多时候不会计较,也不会辩论。但是这不代表我啥都不懂哦。你可以在我这占一次小便宜,我不会计较也不会追溯,但你会因此失去下一次让我真心诚意跟你相处和合作的机会和耐心~
- 我并不是固执的人。我乐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并恰当的改正自己。但是我一般不会直接听从别人的指示,就算这个人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人。只有当我意识到我真的错了的时候,我才会改变自己。所以如果你觉得我在犯错,请一定耐心告诉我原因和分析。如果我听明白了你的意思,并意识到我的确错了,我一定会改。
- 有时候我没听别人的意见可能仅仅是因为我没听懂别人什么意思,或者我还没意识到我错在哪儿了。
别人口中的我
- Andrew Lim教授 (我的博士导师)
- “你是一个擅长独立研究的学生。”
- 他在微信聊天中这么评价我的
- “你是一个擅长独立研究的学生。”
- Vincent Tan教授 (我的博士后导师)
- “你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充分的天赋。”
- 他在给我的2022年圣诞节贺卡中这么评价我的
- “你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充分的天赋。”
- Tan Kok Choon教授 (我担任助教的一门课程的老师)
- “你是我过去12年里遇到过的最好的助教。感谢你对我教学的帮助。”
- 2021年12月28日下午6:48
- “你是我过去12年里遇到过的最好的助教。感谢你对我教学的帮助。”
- Tang Loon Ching教授 (我担任助教的一门课程的老师)
- “非常好!你是目前为止我遇到过的最好的助教。”
- 2020年9月11日上午11:26
- “你是一个优秀的助教;我见到过的最好的助教之一。”
- 2020年11月19日上午11:15
- “非常好!你是目前为止我遇到过的最好的助教。”
- 赵皇杰博士 (我的朋友和合作者)
- “你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很开心有你这个朋友。在我读博期间你总是帮我摆脱舒适圈。谢谢你的帮助。”
- 2022年11月28日下午8:50
- 王世雄回复:谢谢!
- “你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很开心有你这个朋友。在我读博期间你总是帮我摆脱舒适圈。谢谢你的帮助。”